在我们身体里有一种神奇的细胞,叫做干细胞。干细胞伴随人体的一生,干细胞为人体损伤、病变细胞的修复等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干细胞数量不断减少,尤其是患有肝病、神经损伤、脑萎缩等难治性疾病时,自身的干细胞不能满足细胞修复的需要,需要借助干细胞治疗,以获得更多的干细胞集中在损伤或者病变的组织进行更有效的修复。

衰老的本质是什么
衰老是生命永恒的节奏。头发变白、牙齿脱落、皱纹出现……这是我们看得见的衰老;而内脏器官机能的衰退,比如反应迟钝、记忆力变差、抵抗力减弱、某个器官的疼痛……这是我们感知到的衰老;还有一些衰老是我们感知不到、看不见的。
人体衰老所表现的组织器官结构退行性病变和机能降低,其本质是细胞衰减,而细胞的衰减又主要由于干细胞衰减所致。
近年来,干细胞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备受关注。据央视新闻报道,未来干细胞不再是美容、抗衰老、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而是有具体的使用范围和适应症。
未来干细胞有望以治疗具体疾病的形式来造福人类,而不只是广谱上的帮助人类抗衰老,更不是包治百病。干细胞有望成为一种治疗疾病的强大新技术,以下是目前干细胞治疗领域最流行的10种适应症。
目前干细胞十大适应症 骨关节炎是一种影响关节的退行性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护关节、防止骨头相互摩擦的软骨会断裂。软骨无法进行自我更新,人出生时体内只有这么多细胞,这意味着当这些细胞死亡之后,没有新的细胞取代它们。因此,关节和骨骼会退化。 这就是干细胞介入的地方,它可以转化成许多不同类型的特殊细胞,所以有能力变成软骨细胞,更新曾经不可更新的软骨。并且干细胞可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具有调节免疫和抗炎作用。这些特点可减轻和缓解骨关节炎的临床症状,从根本上改善了关节炎患者的软骨缺陷,提升疗效的同时也降低了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和副作用。 真实案例: 2019年4月,《干细胞转化医学》刊发了一篇题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和症状得到整体改善,并减少滑膜炎症》文章。12名年龄在45岁至65岁的中度至重度膝骨关节炎患者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患者被分为3组,每组接受不同剂量的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在12个月结束时,所有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都有了显著改善。而且在所有的测试剂量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都是安全的,剂量越高,结果越有效。 2017年12月,70岁的有着近10年的骨关节炎病史,平时关节肿痛、僵硬的刘大爷,在接受徐医附院风湿免疫科医生的膝关节髌上囊注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刘大爷自觉疼痛感明显消失,腿部活动功能明显好转,且睡眠质量及精神状态均有显著改善。 目前,徐医附院风湿免疫科已经做了12例患者。《彭城晚报》以《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技术开创生命奇迹》为题报道了本案例。 ▲来源:彭城晚报 (2)脑卒中 最近的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脑卒中(中风)患者也很有希望。 真实案例: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几乎完全逆转了中风对Sonia Coontz的毁灭性影响,Sonia Coontz在31岁时就遭受了脑部损伤。在经历坐轮椅和语言障碍的两年后,她决定参加一项临床试验,该试验利用来自供体的成体干细胞直接注射到中风部位附近的大脑区域。 干细胞治疗后的几个小时内,她能够移动手臂和腿——而在此之前,她几乎完全无法动弹。她和她的医生也注意到她的语言表达有了快速的改善——同样,仅仅几个小时。该项研究的其他患者也发生了惊人的改善,唯一的副作用是“短暂头痛”。研究人员表示,这只是一次试验,只是一个很小的试验,但他们感到震惊。 2019年9月17日,发表在《STEM CELLS》上的一项I期扩展试验结果首次证明了早期使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MNCs)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3)糖尿病 2019年,美国《时代》周刊将干细胞修复糖尿病纳入改变未来医学的12大创新发明列表中。干细胞再生医学技术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干预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中。 干细胞修复糖尿病的原理:干细胞回输到体内,通过归巢效应,可以在胰腺组织微环境的诱导下分化增殖为胰岛细胞,替代受损的胰岛β细胞,促进胰腺康复,同时调控过度活化的免疫,减少对胰腺的破坏。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也会帮助胰腺干细胞修复肾脏,帮助胰腺和胰岛的再生再造。从而达到修复糖尿病的作用,甚至可大幅减少降糖药的服用。 真实案例: 2017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来自美国纽约的1型糖尿病患儿Ivan接受了干细胞治疗。Ivan2岁时被发现患有1型糖尿病,导致体弱乏力不能运动。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Ivan血糖控制平稳,胰岛素用量较之前减少,胰岛功能也得到一定程度恢复,活动耐力明显增加。Ivan从治疗前仅可运动5至10分钟到治疗后可以坚持行走1天,其免疫力也明显增强。 经过全球招募,首批已治疗来自中国、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的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40例。患者接受治疗后,胰岛素用量有所降低,C肽下降速度较对照有所延缓,有的甚至在随访的15个月期间,完全脱离胰岛素治疗。 (4)卵巢早衰 卵巢早衰被认为是导致不孕的“不治之症”,是指女性40岁之前由于多种病因出现卵巢功能衰竭。根据卫生部门的统计,这种妇科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当前尚无法从根本上修复受损卵巢功能,无法恢复生育功能,但干细胞技术的发展,成功地让一些卵巢早衰女性实现了生育梦。 科学研究发现,干细胞可能通过分化卵母细胞或通过旁分泌抑制卵泡凋亡来修复受损卵巢。 真实案例: 2017年,我国研究人员在美国《分子治疗》杂志上报告称,动物试验显示,干细胞疗法有望安全地治疗卵巢早衰。最近人类临床试验的成功案例再次证实,干细胞治疗卵巢早衰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2018年1月,南京鼓楼医院迎来了我国干细胞治疗卵巢早衰临床研究的首个健康宝宝,这也是全球首例干细胞复合胶原支架治疗卵巢早衰临床研究诞生的健康宝宝。 2023年6月8日晚21:1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钱塘院区产房里,在一群医生的翘首期盼中,首例接受干细胞卵巢原位注射治疗后自然受孕至足月的女宝宝健康诞生。这是我国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卵巢早衰领域的又一突破性案例。 (5)帕金森 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运动障碍性疾病,有明确的病因,如药物、中毒、感染、外伤和脑卒中等,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 2014年6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刊登了一篇研究报告,题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帕金森病的应用》。 研究对象:15例帕金森病患者,男8例,女7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为63.4岁(15例患者均签署干细胞应用同意书和伦理同意书),帕金森病H&Y分级为3-5级。 该表显示:15例患者在接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修复1个月后,分值有所下降(P 可知,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调理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07年3月-2012年3月解放军第303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8例帕金森病患者,于第2周期进行鞘内靶向使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修复。细胞调理前及调理后1个月,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对患者精神、行为、情绪、日常活动、运动功能、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的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障碍均不同程度缓解,调理过程中及调理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均较平稳。结论:短期内即可部分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干细胞调理后患者UPDRS评分显著改善。 (6)性功能障碍 男性的性功能会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衰退,通过干细胞调理,可以靶向修复生殖系统的衰老、退化,恢复或增强性功能;年轻体壮性功能障碍的人,通过干细胞调理可恢复良好的性能力。 真实案例: 2017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一项医学会议上,有科学家报道,干细胞治疗可恢复经历了前列腺手术的男性在正常的性交过程中的勃起功能。该报道基于一项I期临床试验:15名接受过前列腺手术治疗后勃起功能障碍的男性,在接受一次干细胞治疗的6个月后,有8名男性能进行正常的性交。 (7)肺炎 疫情爆发至今,干细胞多次被提及并应用于临床实验,效果安全有效得到认可。 2021年10月2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赵春华团队联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金荣华团队等,在《Cell Research》期刊发表论文。研究表明,与普通/轻度患者相比,间充质干细胞使用可以更显著地改善重度/危重症状患者的预后。 研究团队通过单细胞RNA测序进一步揭示了间充质干细胞干预新冠的潜在机制,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调节免疫微环境和促进组织修复,来提高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修复效果。 在2021年4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牵头开展的来自全国多家单位的20余名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治疗监管方面的专家参加的研讨会,正式定稿并发布了国内首个《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共识》,为国内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表明了国内间充质干细胞应用策略的开始走向规范化。 越来越多的案例显示出国内外对于干细胞修复新冠肺炎的不断关注以及干细胞应用策略的前景广阔,不仅针对新冠肺炎,国际科研团队针对干细胞干预慢阻肺、肺部纤维化等常见肺部疾病的研究进度从未停止。 干细胞通过调节免疫微环境、修复肺部组织,干预其他肺部疾病,如肺炎、肺结核、慢阻肺等,以及肺部保养、改善亚健康等方面同样表现出独有的特性与优势。 (8)系统性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多见于15~40岁女性。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红斑狼疮中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一种亚型,男女患病比例为1:7~9。 亚洲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比欧洲人群高出2至3倍。临床上除皮肤表现外,还有器官受累,临床上出现肾损伤表现者占45%-85%。 有研究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主要发病机制与T、B淋巴细胞异常活化有关。同时,近年来的研究中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对于T细胞、B细胞、NK细胞及DC细胞均有免疫调节的作用,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细胞因子抑制各种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其免疫反应,从而发挥免疫重建的功能。 ▲MSC对多种活性淋巴细胞有免疫调节作用 真实案例: 从中文期刊数据库和中华期刊数据库中查找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资料,发现共计171例接受干细胞移植治疗。总体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年内有效率93.3%,复发率2.2%,有4.4%移植相关死亡,1年后复发率7.3%。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和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患者的近期临床效果好,随访1年无复发,无移植相关死亡。 (9)脊椎损伤 脊髓损伤或切断是人体最严重的创伤之一。取决于受伤发生的部位,患者可能再也不能走路,甚至不能移动手臂。长期以来,这种创伤是完全无法弥补的。虽然近年来的一些神经外科手术让患者恢复了部分功能,但结果仍然常常令人失望。 干细胞为这部分患者的未来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在这其中,干细胞提供了替代受损神经的能力,而不是试图修复受损神经。通过将干细胞注射到损伤部位,脊柱可以自我修复,获取正常运作所需的所有成分。 真实案例: 2018年2月,一名34岁的高位截瘫患者在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手术后,恢复了颈、胸腹部知觉。这名患者因车祸致颈3-颈4椎体骨折脱位并脊髓不完全损伤,传统康复治疗手段对其无明显效果,最终干细胞移植手术给他带来了奇迹。 (10)心衰 真实案例: 2015年7月,在美国《干细胞转化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表明,为受损心肌提供干细胞的新方法已经在治疗严重心脏衰竭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效!在这项初步研究中,他们发现将干细胞用于治疗心脏衰竭病人是安全可行的,且在治疗一年后,患者的心脏泵血功能都获得了良好改善。 该研究招募了60名严重心脏衰竭的病人,并随机分配其中48名接受干细胞治疗;另外12名维持传统的标准治疗——给予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荷、强心利尿等。一年后,48名接受干细胞治疗的患者心脏的“射血分数”相对另外12名患者都有明显改善!同时试验也证实了干细胞疗法在治疗心脏衰竭领域是安全可行的,并没有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 小结 干细胞技术一直以来被视为“再生医学技术”,被誉为继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之后的第三次医学革命,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前沿重点发展领域,为一些严重及难治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目前,全球注册在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为6000多家,涉及的疾病有200多种。截至2023年12月,国内已批准成立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机构141家,通过审批备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已达127项。 ▲部分项目节选 近年来,我国干细胞新药研发正在以全新的速度前进。截至2023年12月31日,国内共有106项干细胞药物临床试验申请获得受理,其中2023年申报获受理数量达到47个,较2022年度增长了近一倍,我国干细胞新药研发速度明显加快。 随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干细胞会应用到更多的难治性疾病中,给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表 15例帕金森病患者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使用前与使用后1个月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评分对比)
编辑:小果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ells88.com/cells/gxb/42790.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说明:本站所发布的案例均摘录于文献,仅用于科普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