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骨关节炎(KOA)是一种常见又顽固的慢性病,患者往往饱受疼痛折磨,行动受限,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传统治疗以镇痛和减负为主,但难以从根本上逆转关节退化,特别是软骨缺损始终是难题。
近年来,随着再生医学的持续推进,一种全新的治疗思路正在逐渐进入公众视野:用干细胞“修补”膝盖,能否让已经磨损的软骨“长回来”?

近日发表在《协和医学杂志》(2025年第16卷第1期)的一篇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在膝骨关节炎(KOA)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该文由新疆医科大学和新疆军区总医院的研究团队撰写,从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安全性到未来发展方向,勾勒出这一疗法的科学全景,也为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视角
干细胞“治膝盖”?三大机制核心
1、软骨修复:让磨损的软骨有机会“返工”
hUC-MSCs不仅能促进软骨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还能抑制mTOR信号、激活细胞自噬,从而延缓软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提高基质沉积和组织稳定性。
2、抗炎调节:为软骨修复创造“洁净战场”
干细胞能显著降低关节腔中NO、TNF-α、IL-1β等促炎因子,同时释放IL-10、TGF-β等抗炎因子,减少软骨破坏,还能诱导巨噬细胞从促炎型向修复型转化,缓解局部炎症反应。
3、多靶点免疫调节:打破退变—炎症的恶性循环
除了局部作用,hUC-MSCs还能通过胞外囊泡、miRNA等信号方式影响免疫网络,对滑膜细胞、树突状细胞、T细胞等多个免疫细胞群体进行调节,为慢性炎症的系统干预打开新通道。

临床疗效:“减痛、改善功能”确立
尽管仍处于探索阶段,已有多项研究表明,hUC-MSCs在改善KOA患者的疼痛和功能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一项五年随访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将脐带干细胞(Cartistem®)联合“微骨折术”使用后,患者软骨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单独手术组,且功能改善持续多年。

另一项包含480例患者的大样本随机试验发现,使用干细胞(包括脐带、脂肪、自体骨髓)治疗的患者在一年后与激素注射组相比,疼痛评分和关节功能均有改善,且安全性良好。

对于病情较重、结构失衡的KOA患者,将干细胞与胫骨高位截骨术(HTO)联用,能同时改善生物力线与软骨环境,效果更优。
有研究指出:干细胞注射后的早期(3~6个月)效果明显,但高剂量并不等于高疗效,反而可能带来更高的不适风险。
风险如何?目前来看较安全
在目前公开的研究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注射部位轻微肿胀、酸痛或活动度受限,通常在几天内自行缓解,且未出现明确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值得注意的是,高剂量注射者发生轻度不适的概率略高,提示剂量个体化值得重视。
谁适合用?怎么用更合理?
对于轻中度KOA患者,关节腔内注射是当前较为可行的策略,微创、易于重复,但仍需医生评估治疗窗口期。
对于中重度患者,若合并有力线偏移、严重软骨缺损等结构异常,更推荐通过“干细胞 + 骨科手术”的联合治疗模式,系统重建关节稳定性与功能。

写在最后:“再生医学”的希望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KOA,是以“重建结构+缓解炎症”为核心的新疗法路径。它可能不适合所有人,也无法即刻止痛,但对部分患者,尤其是早中期或结构矫正后者,确实有望带来“从源头逆转”的可能。
目前我国已成功构建了临床级hUC-MSCs资源库, 包括种子细胞库、主细胞库和工作细胞库,能够为干细胞研究提供质量可控的临床级hUC-MSCs资源。
但在选择是否使用干细胞治疗,仍需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关节状态、年龄及基础疾病综合判断,在合规机构下进行。谨慎乐观,是我们对这一“希望技术”最理性的态度。
信息来源:龚瑾, 郝振军, 马翔飞, 黄亮.《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膝骨关节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协和医学杂志, 2025, 16(1):75–82.
编辑:小果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ells88.com/cells/gxb/42958.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说明:本站所发布的案例均摘录于文献,仅用于科普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