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细胞疗法十年随访:783名患者T细胞治疗的长期安全性启示

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细胞、外泌体源头实验室

在癌症治疗领域,基因编辑技术驱动的 CAR-T 细胞疗法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这项前沿技术的长期安全性始终是医学界和患者关注的焦点。

近期,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发表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 ——《慢病毒或 γ 逆转录病毒基因修饰 T 细胞疗法的长期安全性》(Long-term safety of lentiviral or gammaretroviral gene-modified T cell therapies),首次系统性揭示了这两种主流病毒载体在 T 细胞治疗中的十年期安全性数据。

T细胞疗法十年随访:783名患者T细胞治疗的长期安全性启示

一、十年追踪:783 名患者的真实世界图景

这项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等全球 20 余家顶尖机构联合完成的研究,纳入了783 名接受过慢病毒或 γ 逆转录病毒基因修饰 T 细胞治疗的患者,覆盖血液肿瘤、实体瘤及 HIV 感染等三大领域。研究团队通过标准化监测体系,对患者的治疗过程、基因整合动态及免疫反应进行了长达2200 病患 / 年的追踪,随访时间最短 1 年,最长超过 10 年,堪称目前该领域样本量最大、随访周期最长的研究之一。

研究发现,两种病毒载体在长期使用中展现出差异化的安全性特征:

慢病毒载体:在实体瘤治疗中表现出更高的基因整合稳定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PDAEs)发生率为 6.8%,主要集中在治疗早期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神经毒性,但多数可通过支持性治疗逆转。

γ 逆转录病毒载体:在血液肿瘤治疗中显示出更强的 T 细胞扩增能力,但长期使用可能引发克隆性造血(CHIP)风险,约 3.2% 的患者在治疗后 5 年出现与载体插入相关的基因突变,其中 0.9% 进展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哪种载体,次生恶性肿瘤(SPMs)的总体发生率仅为 2.3%,且多发生在治疗后 3 年内,这一数据显著低于传统化疗或放疗的致癌风险。

二、免疫重塑的双刃剑效应

研究揭示了基因修饰 T 细胞治疗对免疫系统的长期影响,其中B 细胞耗竭和免疫抑制是两大核心问题:

1.B 细胞功能的持久损伤

由于 CAR-T 细胞靶向 CD19 等 B 细胞抗原,治疗后患者普遍出现深度且持久的 B 细胞耗竭。数据显示,87% 的患者在治疗后 1 年内无法恢复正常 B 细胞计数,53% 的患者在 5 年后仍依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预防感染。这种免疫缺陷不仅增加了病毒和真菌感染的风险(发生率 14.3%),还可能间接削弱肿瘤监控能力。

2.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形成

部分患者在经历严重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后,免疫系统进入长期低应答状态。研究发现,这类患者的调节性 T 细胞(Treg)比例显著升高,抗肿瘤免疫应答减弱,导致肿瘤复发风险增加 1.7 倍。更值得警惕的是,免疫抑制状态可能加速癌前病变的恶性转化,尤其是在接受过放疗或化疗的患者中。

三、载体整合的长期博弈

病毒载体的基因组整合是基因治疗的核心机制,但其随机插入特性可能引发插入诱变风险。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发现:

慢病毒载体倾向于插入基因间区或非编码区域,对癌基因的干扰概率较低(0.7%)。

γ 逆转录病毒载体更易插入原癌基因附近,如 MECOM-EVI1 基因座,这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发生密切相关。

然而,令人振奋的是,绝大多数整合事件在长期随访中保持稳定。通过克隆扩增动态监测发现,治疗后早期快速增殖的 T 细胞克隆在 3-5 年内逐渐趋于稳定,未出现持续的异常克隆优势。这表明病毒载体的整合风险在合理控制范围内,且机体免疫系统能够有效清除异常克隆。

四、临床实践的启示与未来方向

这项研究为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指导:

1.精准选择载体类型

对于血液肿瘤患者,γ 逆转录病毒载体仍是高效选择,但需加强长期血液监测;而实体瘤患者更适合慢病毒载体,以平衡疗效与安全性。

2.优化免疫支持策略

建议对所有接受基因治疗的患者实施终身免疫监测计划,包括定期检测免疫球蛋白水平、T 细胞亚群分析及肿瘤标志物筛查。对于 B 细胞耗竭患者,预防性 IVIG 治疗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3.技术创新的突破点

研究团队指出,通过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实现载体的定点整合,或开发非整合型病毒载体(如腺相关病毒 AAV),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插入诱变问题。此外,通用型 CAR-T 细胞的研发(如敲除 HLA 基因的 TyU19 细胞)也为降低免疫排斥和感染风险提供了新思路。

结语

从 2017 年首款 CAR-T 疗法获批至今,基因治疗已从 “癌症治疗的最后防线” 逐渐走向主流。这项十年随访研究不仅为现有疗法的安全性提供了权威背书,更指明了技术改进的方向。正如论文结尾所述:“基因修饰 T 细胞疗法的长期安全性是可控的,其革命性潜力仍在持续释放。” 随着载体设计、免疫监测和个体化治疗策略的不断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项技术将在更多疾病领域实现突破,为人类健康带来新的曙光。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Jadlowsky JK, et al. Nat Med. 2025 Jan 20. DOI: 10.1038/s41591-024-03478-6)

编辑:小果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ells88.com/cells/myxb/42561.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说明:本站所发布的案例均摘录于文献,仅用于科普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建议。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5天前
下一篇 2023-07-31 21:1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公众号

400-915-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