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9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的一项研究成果,为失代偿性肝硬化(DLC)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该研究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王福生院士团队完成,通过 I 期(Ia/Ib 阶段)临床试验,系统探索了间充质基质细胞(MSC)治疗 DLC 的安全性、剂量效应关系及免疫调节机制,为后续更大规模的临床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研究背景:DLC 治疗的困境与 MSC 的潜力
失代偿性肝硬化是肝硬化的终末阶段,患者不仅面临严重的肝功能衰竭,还伴随免疫失调 —— 这是一种 “矛盾状态”:全身炎症反应亢进的同时,免疫防御能力却显著下降,导致感染风险升高、病情快速恶化。
目前,肝移植是唯一根治手段,但受限于供体短缺、手术风险和高昂成本,绝大多数患者难以受益。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种具有强大免疫调节能力的干细胞,此前研究显示其可能通过平衡免疫反应、促进组织修复改善肝硬化症状。
然而,MSC 的最佳剂量、给药方式及作用机制在人类患者中尚不明确,这极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为此,研究团队设计了系列剂量递增试验,旨在填补这一空白。
二、试验设计:从单剂量到多剂量的系统探索
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共纳入 24 名 DLC 患者,中位年龄 51 岁,主要病因包括乙肝病毒感染(37.5%)和酒精性肝损伤(37.5%),患者普遍存在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等并发症,Child-Pugh 评分(评估肝功能的关键指标)中位数为 8.12 分,提示病情已进入中重度阶段。

国内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现有肝硬化患者约 700 万,另一些资料显示我国肝硬化患者超过 800 万人。失代偿期是肝硬化的一个阶段,从整体肝硬化患者数量来看,即使按一定较低比例估算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其人数也在百万级别 。
三、关键发现:安全可控,免疫调节机制浮出水面
经过 28 天的密切观察,研究得出了多项突破性结论:
1. 安全性与耐受性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
两个阶段的试验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剂量限制性毒性或意外严重反应。仅 10 例轻微不良反应,如皮疹、低热等,多为 1-2 级(轻度至中度),且与 MSC 治疗的关联性较低。这表明,即使在高剂量(2.0×10⁸细胞)和多剂量方案下,MSC 治疗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
2. 高剂量与多剂量方案的免疫调节作用更显著
通过多组学分析,研究发现 MSC 的免疫调节效果存在 “剂量依赖性”:高剂量组(如 2.0×10⁸细胞)比低剂量组能更有效地调节免疫细胞活性,尤其是单核细胞亚群的变化。
其中,MX1 + 单核细胞被确认为关键 “介导者”。这类细胞在 DLC 患者体内数量异常升高,且高度表达与炎症相关的基因;而 MSC 治疗后,其数量随剂量增加显著减少,且功能活性(如细胞因子分泌)受到抑制。这种变化在治疗后 7 天最为明显,但 14 天后逐渐减弱,提示可能需要优化给药间隔以维持效果。
3. 临床指标初步改善,高剂量组效果更优
尽管是 I 期试验,研究仍观察到积极的临床信号:
四、意义与展望:为 DLC 治疗开辟新路径
这项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证实了 MSC 治疗的安全性,更首次在人类患者中揭示了其剂量效应关系和免疫调节的核心机制 ——MX1 + 单核细胞的发现,为未来精准调控 MSC 治疗提供了生物标志物,也为理解肝硬化免疫失调的本质提供了新视角。
编辑:小果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ells88.com/cells/gxb/42913.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说明:本站所发布的案例均摘录于文献,仅用于科普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