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0日,美国Athersys公司宣布,其合作伙伴Healios在日本开展的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试验未能达到2/3期试验的主要终点。值得一提的是,患者虽在90天时未达到主要终点,但一年后,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了持续的改善。
缺血性卒中一直是干细胞治疗的研究热点。这篇文章从细胞种类、细胞剂量、干预时间窗、给药的路径和和患者类型等诸多方面进行剖析,希望带给大家更多的思考。
-01-
缺血性卒中的干细胞治疗
缺血性卒中概述
临床试验常用细胞类型
临床前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细胞均可能改善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并且有些已经在临床试验中得到了有益结果。然而,如何选择最佳细胞类型、细胞剂量、移植途径和患者类型等诸多问题,值得我们一起思考。
-02-
不同干预窗口期的干细胞临床试验
根据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Clinicaltrials.gov)注册登记,一共检索到43项已注册的干细胞治疗卒中临床试验。根据疾病进程,临床试验分为急性(卒中发作后1周内治疗)、亚急性(卒中发作后1周至6个月治疗)和慢性(卒中发作后6个月治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临床试验大多是处在早期阶段,也没有设立对照组或对照组比较粗糙。除一项研究外,其他研究均未报道细胞治疗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这倒是证明了干细胞疗法的安全性。
急性期的治疗:指中风发作后一周内的细胞移植。细胞种类一般选择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或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临床试验使用静脉给药或动脉给药,不使用脑内给药。在这段时间内,治疗效果主要依赖自身恢复,这强烈影响最终结果,在评估时应予以考虑。
根据临床试验结果分析,在24-36小时(临床试验纳入24 - 48小时)接受干细胞治疗,一年后运动恢复有显著改善。研究说明:急性期接受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输注治疗的患者可获益。目前,在24-36小时窗口期使用BMSCs的临床试验正在日本进行。
-
Prasad等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多中心联合的 II 期临床试验。试验入组 118 名患者,其中一半患者在损伤后 7-10 天接受了大约 3×10*7 自体 BMNCs。结果显示,静脉输注 BMNCs 是安全的,但对卒中结局没有任何有益的影响。
-
Lee等报道,与随机对照相比,经静脉注射 1×10*8 个 BMSCs 治疗开始后,卒中患者可在 5 年内获得更好的恢复并降低死亡率,而 Jaillard等人并未报道整体受益。动脉给药治疗的结果在不同的试验中也不同。
-
Bhatia等报道,通过动脉给药自体 BMNCs 良好的恢复趋势(P = 0.06),而其他研究没有报道这种差异。
▉ 慢性期
慢性期治疗:指缺血性卒中6个月后的细胞治疗。目前,有效的治疗流程还在摸索中。颅内给药方式较为常用。也有研究报道了CD34+HSC的颅内移植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的神经恢复。虽然入组患者数量很少(N = 6个),但与对照组相比,颅内给药注射的恢复效果更好。静脉给药的结果,则显示各自不同的疗效,并不一致,有的有显著恢复,有的则没有。
-03-
干细胞治疗的各种成功因素中,细胞种类的选择固然很重要,细胞产品的质量也不可或缺,还应对适应症本身有透彻的了解,同时采用正确的给药途径,以及给予合适的剂量。
下面,我们针对各种因素逐一阐述。
▉ 如何选择干细胞类型
一般而言,自体细胞(包含MNC、MSCs、OEC)具有移植后排斥反应低和风险低的优势,而同种异基因细胞(MSCs、NSC)则具有规模化和标准化的优势。“现货型”同种异基因细胞产品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开发“现货型”同种异基因细胞产品,必须考虑几个因素(如安全性、效率、成本和规模化生产)的可行性。其中,产品异质性是个很大问题。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即使来自同一供体的干细胞,也可能表达不同的功能和分子表型。
▉ 如何选择给药途径
▉ 移植后的细胞行踪
图3. 细胞类型、剂量和患者特征之间的关系
-04-
小结和展望
缺血性卒中的治愈,一直是再生医学领域的难题。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缺血性卒中最有前景的方法之一。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大多数干细胞移植是安全的,但有效性方面参差不齐,而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卒中更多的临床试验已经在路上。
▉ 国际开展的临床试验概况
最后,我们看一下国际上开展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试验汇总表。
一、在急性期的临床试验。一般选择静脉或动脉回输。治疗作用机制:通过间接方式保护神经元的健康和生存。有益作用是通过减轻炎症来实现的。细胞类型可选择:间充质干细胞(MSCs)、单个核细胞(MNCs)等。
二、在慢性期的临床试验。一般选择颅内或鞘内移植。治疗作用机制:细胞替代移植被认为是细胞治疗的主要机理。细胞移植长期存活较困难,任重道远。细胞类型可选择:神经干细胞(NSC)、嗅鞘细胞(OEC)、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细胞、胚胎干细胞衍生细胞。
国内也已经有机构正在积极开发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干细胞药物。临床试验阶段有三个,包括九芝堂美科的“缺血耐受人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诺再生医学的“异体内皮祖细胞(EPCs)注射液”、爱萨尔生物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此外,霍德生物开发的iPSC衍生临床细胞产品,也在积极申请IND的路上。
关山难越,任重道远。我们既不要过早的宣布胜利,也不要过早的放弃一个有希望的治疗策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将遇到挑战和阻碍,我们仍然相信干细胞治疗将克服困难,成为可靠的治疗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
Masahito Kawabori, Hideo Shichinohe, Satoshi Kuroda, Kiyohiro Houkin.Clinical Trials of Stem Cell Therapy for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Int. J. Mol. Sci. 2020, 21, 7380; doi:10.3390/ijms21197380 -
Barker, R.A.; Gotz, M.; Parmar, M. New approaches for brain repair-from rescue to reprogramming. Nature 2018, 557, 329–334. -
Misra, V.; Ritchie, M.M.; Stone, L.L.; Low,W.C.; Janardhan, V. Stem cell therapy in ischemic stroke: Role of IV and intra-arterial therapy. Neurology 2012, 79, S207–S212. [ -
Li, J.; Zhang, Q.; Wang, W.; Lin, F.; Wang, S.; Zhao, J. Mesenchymal stem cell therapy for ischemic stroke: A look into treatment mechanism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J. Neurol. 2020. -
Kuroda, S.; Shichinohe, H.; Houkin, K.; Iwasaki, Y. Autologous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orders—Recent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J. Stem Cells Regen. Med. 2011, 7, 2–13. -
Cui, L.L.; Golubczyk, D.; Tolppanen, A.M.; Boltze, J.; Jolkkonen, J. Cell therapy for ischemic stroke: Are dierences in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study design responsible for the translational loss of ecacy? Ann. Neurol. 2019, 86, 5–16. -
Anna Andrzejewska, Sylwia Dabrowska, Barbara Lukomska, Miroslaw Janowsk.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or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dv. Sci. 2021, 8, 2002944
编辑:小果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ells88.com/cells/gxb/25888.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说明:本站所发布的案例均摘录于文献,仅用于科普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