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细胞、外泌体源头实验室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是一种存在于新生儿脐带组织中的多功能干细胞,可以在特定条件下持 续增 殖 并 分 化 成 一 种 或 多 种 细 胞 类 型。UC-MSCs具 有易于获得、分离、培养和纯化等优点。多次传代和扩增后,UC-MSCs仍可保持原 有的细胞表型和分化特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具有非侵入性获得特性和低免疫原 性特点,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HUC-MSCs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治疗并取得一些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

 

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亨廷顿病(HD)、多发性硬化症(MS)、卒中(CS)、小脑萎缩(CA)、脊髓损伤(SCI)、外伤性脑损伤(TBI)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等。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为发展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作出巨大努力,仍然需要有效的治疗药物。

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大分子药物无法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部组织发挥药效,导致很多神经系统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近年来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由于旁分泌等机制神经系统疾病具有组织修复的功效,逐渐成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工具。

1.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目前,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1000万人,居全球之首,预计到2050年将突破4000万人。

阿尔茨海默症的病因,至今尚无定论。从目前研究来看,该病的可能因素有如家族史、头部外伤、重金属污染、氧化应激压力、甲状腺病、病毒感染等。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全球医学界对这种病仍束手无策。

间充质干细胞有望逆转阿尔茨海默病,2020年来自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HGF Mediates Clinical-Grade Human 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mproved Functional Recovery in a Senescence-Accelerated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HGF 介导临床级人脐带衍生间充质干细胞改善阿尔茨海默病衰老加速小鼠模型的功能恢复)的研究报告。

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

研究证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修复损伤神经细胞的功能,能有效逆转AD大脑的结构改变和功能下降,通过HGF-cMet-AKT-GSK3β传递调节tau蛋白磷酸化,显着提高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动物的学习记忆和认知能力。

2.帕金森病(PD)

据统计,中国有将近300万的帕金森病患者,占全球帕金森病患者的一半,是世界上该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作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从病理上看,帕金森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脑(脑干的一部分)黑质区域有大量的多巴胺神经元死亡,因此现今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多巴胺调节疗法,但有明显且长期的局限性和副作用。

上海455医院干细胞移植中心收治了8例住院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自第2周起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颈动脉穿刺移植治疗,与移植前相比,患者的震颤、强直症状获得明显改善,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干细胞治疗中心收治的19例帕金森患者接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不仅安全性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3个月,多数患者症状改善,尤其是强直、姿势、步态、震颤、面容方面改善较为明显。

广东省中医院9例帕金森病患接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虽然尚不能逆转疾病的进展,但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明显,显著改善了患者的运动症状,提高的生活质量,延缓病情发展。

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

陕西中医药大学静脉滴注脐带间充干细胞治疗了5位帕金森患者,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获得了显著改善。

3.脊髓损伤(SCI)

2021年国际知名杂志《cell》发表一篇文章,阐述了关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治疗现状,为号称“世界性难题”的脊髓损伤提供了一个重要有效且前景广阔的治疗方法。

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Niche-Specific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for Spinal Cord Injury Repair(利基特异性间充质基质细胞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治疗潜力)这项研究由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科研团队开展。

 

该研究报指出间充质干细胞 (MSCs) 用于移植介导的修复是脊髓损伤 (SCI) 后重要且有希望的治疗策略。MSCs 的吸引力在于其易于分离、免疫抑制特性和低免疫原性,以及大量可用的组织来源。然而,尽管报道了体外相似性,但来自不同组织的 MSC 在体内可能不具有可比的生物学特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干细胞的干性、可塑性、免疫原性和适应性在很大程度上受组织生态位的控制。因此,细胞生态位对 MSC 修复潜力的外在影响很重要,尤其是因为它对用于治疗目的的离体扩增有影响。某些以利基为目标的 MSC 可能更适合 SCI 移植介导的修复,因为它们具有内在的能力,例如固有的神经源特性。此外,不同的 MSC 解剖位置意味着收获和培养程序的差异会使临床前数据的交叉比较变得困难。由于临床级 MSC 产品与其制造密不可分,因此必须使用适当的材料相对容易地制造细胞。该研究重点强调了为 SCI 修复确定适当的特定利基 MSC 类型的重要性。

4.多发性硬化症(MS)

多发性硬化症(MS)是一种中枢神经脱髓鞘疾病。该病急性活动期中枢神经白质有多发性炎性脱髓鞘斑,陈旧病变则由于胶质纤维增生而形成钙化斑,以多发病灶、缓解、复发病程为特点,好发于视神经、脊髓和脑干,多发病于青、中年,女性较男性多见。全球约有超过230万多发性硬化患者。

2018年,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期刊J Transl Med.发表了题为Clinical feasibility of umbilical cord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the treatment of multiple sclerosis(脐带组织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可行性 )的研究报告。

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

 

该团队在这项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安全性和可行性为期1年的研究中纳入20例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对同意接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患者在7天内给予7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20×10^7) 细胞/次)。

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1年时,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 扫描、kurtzke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Scripps神经评估量表、9孔PEG试验、25英尺步行试验和RAND Short Form-36生活质量问卷等进行疗效评估。治疗后1个月患者症状改善最为显著,EDSS评分及膀胱、肠和性功能障碍、非惯用手平均得分、步行时间等都有积极改变,生活质量得以提高,有受试者出现头痛或疲劳等不良反应,无严重不良事件报告。

5.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罕见的、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自1994年以来,未有新药物被注册用于该病治疗。在过去几年里,干细胞细胞疗法被提出用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治疗。

2020年,波兰奥尔什丁瓦尔米亚和马祖里大学神经外科的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Stem Cell Rev Rep. 发表的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n Original Study(肌萎缩侧索硬化中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一项原始研究)的研究报告。

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

该研究团队评估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鞘内给予间充质干细胞对疾病进展和生存情况的影响, 所有患者每2个月接受3次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剂量为30×10^7 细胞,生存时间随访至2020年3月。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增加了2倍;67例患者中,73.5%患者疾病进展率降低,23.5%无变化,3%增加;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该研究证实了干细胞疗法治疗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安全有效性。

总之,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常见的以特定神经元大量丢失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这些疾病包括帕金森病 (PD)、阿尔茨海默病 (AD) 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这些疾病的一个关键病理特征是错误折叠蛋白质在大脑中的积累,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疾病。虽然已证实本病的病因与多种细胞和分子机制有关,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致病因素复杂。

近几十年来,科学家们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由于大脑的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有限,传统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分化能力,被认为是治疗因损伤、衰老或疾病引起的脑组织损伤或变性的最佳潜在疗法之一。

编辑:小果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ells88.com/cells/gxb/17464.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说明:本站所发布的案例均摘录于文献,仅用于科普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建议。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8 14:14
下一篇 2022-09-28 14:1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公众号

400-915-1630